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

发布者:魏艳发布时间:2011-07-26浏览次数:4955

 

    位于南京城南中华门外一公里处的雨花台,原本是江南著名的风景区,明清时代被列入“金陵十八景”。然而,在1927年至1949年的二十余年间,这里成为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及爱国志士的刑场,约有10万革命志士殉难于此,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恽代英、邓中夏罗登贤等烈士都在这里英勇就义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为了缅怀先烈,寄托哀思,继承和弘扬革命精神,党和政府决定在此兴建烈士陵园。1949年12月12日,南京市第一届第二次人民代表会议作出建设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决议。雨花台开始全面绿化造林、修建道路的工作。1950年7月1日建起了奠基纪念碑,在烈士殉难处建立了纪念性标志。
  80年代起,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。1980年开始向全国各地征集雨花台烈士纪念碑设计方案。1984年4月,纪念碑、纪念馆等新建工程全面启动。精心设计,精心施工,各方协力,几易寒暑,烈士就义群雕、烈士纪念馆、烈士纪念碑、烈士纪念碑廊、忠魂亭等相继竣工,形成了气势宏伟、庄严凝重的纪念建筑群体。1988年12月建成开放的雨花台烈士陵园,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,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十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,首批AAAA风景区之一。
雨花台烈士陵园包括雨花台主峰等5个山岗,以主峰为中心形成南北向中轴线,自南向北有南大门、忠魂亭、广场、 纪念馆、纪念桥、长生池、纪念碑、北殉难处烈士大型雕像、北大门等。
    纪念馆坐落在主峰南面的任家山上,平面呈向南开口的矩形结构,为二层民族风格建筑,乳白琉璃瓦,花岗石贴,东西长92米,南北长49米,典雅庄重。中间为主堡,四层,重檐,高25.8米。门楣上悬邓小平手书“雨花台烈士纪念馆”,馆名上方为“日月同辉”图案。馆内陈列着烈士的遗物、遗像和文物史料。
    纪念碑占地面积 1万平方米碑体呈方型,宽7米,厚5米,是纯花岗岩建筑;高42.3米,寓意南京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解放。正面镌刻邓小平手书“雨花台烈士纪念碑” 8个金字;后面是省市人民政府合撰的碑文。碑前立有烈士铜像,高 5.5,题为“宁死不屈”。底层平台两侧立有向革命先烈肃立致敬的群众石刻雕像。纪念碑东北西三面是纪念碑廊。
    碑馆之间是设计流畅的纪念桥和长生池。位于雨花湖上的纪念桥,砖石居中,旁铺卵石。桥以卧式花岗石砌就花圈二十四只,凝重之中寄托哀思。长生池呈长方形,两边分立了一些浮雕和篆刻。有用汉、壮、蒙、维、藏五种民族语言刻写的《国际歌》。
    陵园内还有西、东、北三大烈士殉难处。西殉难处有烈士墓群,东殉难处有烈士纪念亭,建有“四一烈士墓”、“望江矶烈士墓”以及安葬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的“三烈士墓”等。
    北殉难处是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烈士最多的地方,如今矗立着一组革命烈士群雕。它建于1979年,高10.03米,宽14.2米,厚5.6米,用179块赭色花岗石拼装而成,总重量约1300吨,是目前我国同类题材花岗岩雕塑之最。群雕由9位烈士形象组成,表现了烈士们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。群雕取“九”之数是因为九最大,也表达了烈士永垂不朽之意。

    从北大门进入雨花台,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组九烈士群雕,它已经成为雨花台烈士陵园的标志性建筑。

XML 地图 | Sitemap 地图